而立之年是多少岁(而立之年是多大岁数)

千度号 资讯8阅读模式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人们熟知的三十而立意思是到了三十岁应该能自立于人世且有所成就。实际上而立之年是古人用来表示年龄的一种称谓,此外还有弱冠之年、不惑之年、知非之年、花甲之年等称谓,分别表示20岁、40岁、50岁和60岁。 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将“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岁时应该有所立的事业,即立业。其实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孔子原意。 东汉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南朝梁皇侃在 《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这种解释虽然可信,但“经业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经,三十通五经”是古代学者普遍的一种状态,无法就此来解释孔子独特的思想。 南宋朱熹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颐的观点,解“立”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较多了,能够做什么事情都符合道,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志向。这种解释虽接近孔子本意,但道的含义很广泛,用立道来理解“三十而立”会显得太过笼统。 后人很多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礼。比如冯友兰就认为:“孔子说:‘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强调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他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是:“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笔者认为,“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是立德。班固说“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强调畜德;朱熹所立之道更多也指的是德;冯友兰所讲的礼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实际也是在强调德。所以,不管是立学、立道,还是立礼,都有立德的含义。

而立之年是指30岁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而立之年是多大岁数) 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很多人都熟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俗语,其中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三十岁就能自立于人世、有所成就。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而立之年是多大岁数)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说的话,孔子认为男子三十岁就应该学有所成,同时也能在这个世界有立足之地,因此30岁也代表了需要靠自己来承担一些责任。 而立之年是多少岁(而立之年是多大岁数) 古人一般不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年龄,而是用与年龄相关的称为来代表。例如二十为弱冠之年、四十为不惑之年、五十为知非之年、六十为花甲之年。文章源自千度号-https://www.taibaowl.com/18037.html
千度号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10月24日 20:18:04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9504503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